一、秋冬將至,為因應病毒演變與減少呼吸道疾病,自本(113)年10月1日起開放流感與新冠JN.1疫苗同時(分不同部位)接種,以提升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降低重症與死亡的發生,開放對象如下:
(一)第一階段(本年10月1日起):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1至3年級學生、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等人員、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醫事及衛生等單位之防疫相關人員、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高風險慢性病人、65歲以上長者。而陪同第一階段之陪同者,符合間隔84天即可接種新冠JN.1疫苗。
(二)第二階段(本年11月1日起):流感疫苗為50-64歲族群、新冠JN.1疫苗為滿6個月以上民眾。
流感不等於一般感冒!
同樣身為呼吸道傳染疾病,
流感一般比感冒來得嚴重,
感染後可能需要1-2週才能完全恢復,還有可能引起嚴重併發症,
甚至有致命風險!
疾管家貼心提醒: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請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朋友儘速接種,平時也要落實衛生好習慣,一起健康過秋冬!
一、每年11月14日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並以藍色圈圈做為全球推動糖尿病的識別標誌,呼籲世界各國為糖尿病團結(unite for diabetes)。
二、今(113)年將於奇美博物館辦理旨揭宣導活動,透過園遊會、衛教講座、健走活動等方式,增進大眾對於糖尿病預防與治療重要性的認識,並將於奇美博物館建築體換上藍光照明共同響應,活動資訊摘要如下:
(一)活動日期:113年11月9日(星期六)。
(二)活動時間、地點:
1、園遊會:下午2時至5時,奇美博物館奧林匹亞草坪。
2、點燈儀式:下午5時至6時,奇美博物館酒神劇場。
(三)活動地址:臺南市仁德區文華路二段66號。
三、海報電子檔下載網址:https://p.tainan.gov.tw/hxc7a
一、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3年10月21日國健社字第1130261742A號函辦理。
二、為提升兒童各類照顧者對於兒童健康體位的知能和重視,該署委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針對托育人員、學校人員及家長等對象辦理研習活動,以利兒童健康促進策略落實於機構及家庭中。
三、前項課程資訊如下:
(一)托育人員
1、場次一:113年10月24日(星期四)8時30分至17時30分,線上辦理。
2、場次二:113年10月25日(星期五)8時30分至17時30分,地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萬華辦公室國際會議廳(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01號10樓)。
3、場次三:113年10月29日(星期二)8時30分至17時30分,線上辦理。
(二)學校人員
1、場次一:113年10月28日(星期一)8時30分至17時30分,線上辦理。
2、場次二:113年10月29日(星期二)8時30分至17時30分,線上辦理。
3、場次三:113年11月1日(星期五)8時30分至17時30分,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會議室(台中市西區英才路600號)。
四、報名方式:採線上報名,每場次限額100名,報名網址:https://reurl.cc/QEgzbO,各場次前一個工作天為最後報名期限。
五、本案如有相關疑義,請逕洽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校衛生研究中心活動團隊(wpl121@nycu.edu.tw)詢問。
六、檢附旨揭課程內容及報名資訊如附件。
老化後大家很怕肌少症,怕會失去足夠的肌肉質量與肌肉力氣,導致身體機能變差。於是,為了維持足夠的肌肉質量,我們參加了愈來愈多健身房課程,也認真補充含有蛋白質食物。
這時候你可能會好奇,如果從不同管道攝取蛋白質,結果會有不同嗎?說到要補充體力,最直觀的就是吃肉不是嗎?畢竟,我們很難想像,吃豆腐和吃牛排對補充蛋白質的效果一樣好吧!那麼實際上,動物性來源的蛋白質,真的就會贏過植物性的蛋白質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或許還是要回歸到一些基本的蛋白質的合成與分解來做討論。
每次你吃膠原蛋白補充劑的時候,是不是以為膠原蛋白會直接從腸胃道跑到臉部,讓臉變得軟嫩Q彈好年輕呢?
可惜事情不是這樣的。我們攝取蛋白質後,會在體內分解更小的分子,也就是不同的胺基酸。自然界有超過三百種胺基酸,而我們的身體內,需要的共有二十種。胺基酸就像是不同模樣的磚塊,每當身體需要建構蛋白質時,會利用這些不同的胺基酸元件,這個胺基酸拿一塊,那個胺基酸用兩塊,這樣堆堆疊疊來建構出不同的立體構造蛋白質。
所以,當我們攝取了蛋白質,都是先進到腸胃道經過消化吸收,替身體累積一些不同的胺基酸原料,以便身體利用。
在這二十種體內所需的氨基酸裡,有些是身體可以自行製作的,但其中有九種是身體做不出來,僅能靠從食物攝取的。我們把這九種身體做不出來,只能靠吃進來的胺基酸叫做「必需胺基酸」。
所以,當我們思考動物性蛋白質或植物性蛋白質哪個來源比較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先看看,哪一種蛋白質會提供我們足量的「必需胺基酸」呢?
答案是動物性蛋白質。
從奶類、豬肉、牛肉、雞蛋、魚類海鮮、雞肉等來源攝取的動物性蛋白質,會被稱為「完整的蛋白質來源」,因為這些來源可以提供「所有的必需胺基酸」,讓身體獲取足量的胺基酸小磚塊原料,可以用來建構各種所需的蛋白質。
那植物性蛋白質呢?我們可以從堅果、種子、全榖類、豆類(黃豆、豌豆、扁豆)等食物攝取到植物性蛋白質。其中,黃豆和豌豆屬於完整的蛋白質來源,裡面含有九種必需胺基酸,但其他大部分的植物性來源蛋白質沒辦法提供完整的九種必需胺基酸。
不過,這並不是代表說「攝取植物性蛋白質是不夠的」,而是你可能要多方面地攝取,才能獲取到足量的九種必需胺基酸。例如,白吐司的離胺酸lysine含量極少,你可能要配合吃些花生等堅果類的食物,才能在這一餐獲取到足量的離胺酸。記得,如果從植物性來源攝取蛋白質,務必要採取多樣化的攝取方式,不能吃孤項,才能獲取到足夠的必需氨基酸。
除了動物性蛋白質可以提供完整的必需胺基酸之外,動物性蛋白質可能還是比較幫助人維持肌肉的質量。
根據2021年的一份綜合分析研究,動物性蛋白質和植物性蛋白質都會幫人「長肉」,維持住肌肉的質量,但動物性蛋白質能更持續性地保住肌肉質量,比較明顯能看到每單位的肌肉上升。尤其在小於五十歲(年紀輕一點)的成人身上,補充動物性蛋白質的「長肉」好處更明顯。然而,在肌力上面,就沒有看到補充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的差別。也就是說,雖然肌肉質量變多了,但不代表肌力就同時上升。
從動物性來源攝取蛋白質時,我們還同時會獲取到維生素B12以及血基質鐵(heme iron)。同樣地,我們身體無法自行製作維生素B12,而B12對維持神經功能和DNA製作等都非常重要。補充足夠才不至於導致不可逆的神經病變。
雖然動物性蛋白質可以維持肌肉質量,也能提供完整的胺基酸需求,但你可能也聽過,攝取紅肉或是紅肉加工製品,會增加一個人罹患中風、心肌梗塞、糖尿病等的機會。
一份追蹤超過12萬人20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每天多攝取一份紅肉,也就是約掌心大小的紅肉,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就高13%。若攝取的為加工紅肉,情況更糟,每天只要多吃一條熱狗,或兩片培根,也就是約半份的加工紅肉量,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提高20%。相對來說,若控制一天的紅肉攝取量於半份以下,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作機率。
這個結果並不讓人訝異。畢竟,紅肉裡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而萬一要變成香腸、火腿、肉鬆、肉乾等好吃邪惡的紅肉加工製品時,又會再添加更多的鹽、糖、脂肪、與眾多添加物,在在傷害我們的健康。
如果你喜歡從動物性來源攝取蛋白質,還是要注意,可以從奶類、不帶皮雞肉、魚類、海鮮等處攝取蛋白質。少吃點紅肉吧,不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對地球也比較友善。
能提供九種必需胺基酸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包括了黃豆、豌豆、奇亞籽、蕎麥、黎麥,屬於完整蛋白質。不過,如果想要從植物性來源完整攝取到必需胺基酸的話,最好的策略還是多樣化的攝取。
雖然從研究看起來,植物性蛋白質似乎比較不能確保我們的肌肉質量,但我們吃東西不是只為了蛋白質一種成分,植物性蛋白質的來源同時也提供了纖維、天然抗氧化劑、維生素、礦物質等眾多重要的營養成分,而且裡面含有較少飽和脂肪,較容易控制膽固醇和體重,較不會引發心血管疾病,也是非常棒的營養來源呢。
每種食物來源都有其好處與壞處,平日飲食還是要多樣化選擇,並減少繁複的烹調方式,減少額外添加物,盡量以新鮮食材製作並簡化食物口味,才能讓我們吃的健康開心。
視界無限
視障【美·力】群像展
展覽期間:10/17~10/24
展覽時間:每日10點~16點(週日休館)
展覽地點:台南市安平區中華西路二段315號7樓(婦女福利服務中心展示空間)
一、依據113年綜合保健工作計畫―子計畫三―推動慢性病照護網計畫辦理。
二、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結果顯示,20-64歲國人每4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未來罹患糖尿病、腦中風及心臟病等慢性病的風險是健康族群的2-6倍,為提升市民代謝症候群防治健康識能,並提醒代謝症候群指標5中3或糖尿病前期者,可就近至本市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診所,與醫療團隊共同逆轉代謝症候群,特辦理旨揭有獎徵答活動。
三、旨揭活動資訊如下:
(一)活動期間:自113年9月18日(三)起至11月15日(五)止。
(二)活動對象及內容:
1、戶籍或現居於臺南市18歲以上市民:完成有獎徵答問卷3步驟,抽 Line Points 或 BMI轉盤;挑戰加碼任務,再抽腳踏車、智慧手環、藍牙血壓計、體重體脂計。
2、本市各機關、單位及醫療院所:邀約市民填寫有獎徵答問卷人數大於20人(含)排序前10名,可得獎狀及1000元商品禮券。
(三)活動網站:https://p.tainan.gov.tw/dXXdN4
四、檢附活動海報電子檔如附件,另提供雲端下載連結:https://p.tainan.gov.tw/rV3LA
一、依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113 年 9 月 24 日新聞稿指出,國內腸病毒仍處流行期,且呈現上升趨勢,第 38 週(9 月 15 日至 9 月 21 日)門急診就診計 16,253 人次,較前一週(14,856 人次)上升 9.4%,疫情處高點;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 A10 型及克沙奇 A16 型為多,另其他克沙奇 A 型病毒及腸病毒 D68 型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上升,請持續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二、爲了寶貝的健康,請家長配合以下事項:
1.發燒,請先就診後在家休息,勿出入公共場所,避免在免疫力低下時再感染其他疾病。(請勿自行服用退燒藥仍到校)
2.落實正確洗手法。(五步驟:溼、搓、沖、捧、擦)使用肥皂或洗手乳搓手至少 20 秒。
3.腸病毒典型症狀為口腔(咽峽炎)、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
4.腸病毒的傳染性很強,可經由口鼻、飛沫傳染。
5.若診斷為腸病毒,請立即與導師聯絡,並依據教育局規定從診斷日算起請假 7 日。
6.請幫孩子準備一般棉質口罩或外科口罩:預防性配戴一般棉質口罩,每日換洗。一般感冒若到校上課,為隔離病毒,請自行準備外科口罩。
三、依據臺南市公私立國民中小學及幼兒園腸病毒通報暨停課要點:
國中小或幼兒園於發現學(幼)童有疑似腸病毒感染之案例時,應依下列措施辦理:
1 、 立即通知學(幼)童家長送醫療院所就診,且為防範交互傳染擴大流行,應嚴格要求學(幼)童立即請假至少一週至痊癒,且一週後連續二天內無發燒症狀始可返校復課。
四、有關疫情資訊或相關防治措施,可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傳染病與防疫專題/傳染病介紹/第三類法定傳染病/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
小測驗~看看大家都是哪種動物主呢?
A. 吃草的羊
B. 吃草的牛
C. 不挑食的豬
D. 吃魚的貓
E. 啃骨頭的狗
不過要提醒大家,不光鳥類會感染新A流,牛、羊、貓、狗等也都有機會喔!
切記避免禽畜混養或接觸野生動物;若接觸動物後出現類流感或結膜炎的症狀,
要記得趕快就醫,並告訴醫生你有接觸過哪些動物~
別讓新A流有機可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