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孩子,需要爸媽關心什麼? (上) 文章來源/學前教育月刊 撰文/黃美湄
由於3~6歲的孩子逐漸對生活內容有初步的理解,並透過持續進展的語言能力,增加了與人的溝通和互動;除了接收訊息外,這個階段的孩子對生活中的事物也會嘗試去解釋與歸因。
當孩子和我們一同面臨了災變衝擊,爸媽在重整自己的生活和心情時,別忘了關懷孩子可能會面臨以下的困難,唯有提供符合這個年紀所需要的協助,才能讓孩子早日復原。
出現退化行為
面臨突如其來的災變,生活秩序被破壞的龐大壓力、恐懼,將會不自覺地反映在孩子的身心協調和生活需求上,有些孩子會抱怨身體疼痛,卻找不出原因;或是某些行為會退化到較小年紀的模樣,像是吸手指、尿床……
您可以這麼做
3~6歲的孩子在無法適當表達與發洩心裡所受驚嚇的情形下,多半會退回到更年幼的行為模式,以獲得更多的安撫關愛與安全的保證。當孩子抱怨身體不適與出現退化行為時,需要的是更多的包容。身體上不舒服的感覺,可以用拍撫、按摩或洗個溫水澡的方式幫助孩子放鬆,並用語言的安慰增強,例如:「媽媽覺得痛痛癢癢的時候,就是用這個方法。」
而日常生活方面,則需讓孩子重回熟悉的生活秩序中,唱熟悉的歌、聽熟悉的故事、玩熟悉的遊戲,使生活經驗能重新聯結,然後再依孩子的表現稱讚他的進步,鼓勵他。
睡眠品質惡化
害怕、不知所措的感受,最容易反應在年幼孩子的睡眠習慣與狀態,睡眠失調、睡眠品質不佳、惡夢、夢遊,或是無法入睡、怕黑……,都是孩子心理狀態失衡的表徵。
您可以這麼做
重建作息上的規律、睡前的床邊故事與聊天、提供一個可以擁著睡的玩偶,甚至房間開一盞小燈,讓孩子不擔心陷入黑暗中,都有助於睡眠品質的改善。孩子若是在睡夢中哭泣、驚醒,仍應保持安定的態度,輕輕拍撫孩子,幫助他重新入睡。原本已經獨自睡的孩子,此時若需要有人陪伴睡,可視情況於入睡前陪伴,並告知會等他睡著才回自己房間,必要時,也可暫時擠在一起睡,讓孩子更有全家人守在一起的安全感。
因想像和誤解而產生罪惡感
年幼的孩子對死亡或特定事件的理解有限,常會產生過度的害怕及恐懼,甚至將事件發生與當時的周圍環境、自己當下的狀態與想法,產生不適當的連結,像是把火災、親人死亡,想成是因為自己今天不乖!
您可以這麼做
這個年齡的孩子有豐富的想像力,卻因為無法清楚區隔虛構與現實,形成不切實際的想像,包括對地震、颱風等不可測的重大災害、死亡的模糊認知及誤解,很容易產生自責、愧疚等負面感受,以為會遭遇這樣的災難是自己的錯。透過種花養寵物的過程,孩子較能體會生命的循環,釋放悲傷不捨的情緒;直接告訴孩子,寵物或親人「不會再回來了」的事實反而能免除猜疑。
孩子不適當的聯想,則需大人告訴他,不是因為他做錯事才造成不幸。要肯定孩子已經表現得很好,並幫助他回想和過世親人共處的日子,強調他曾帶給親人的快樂。建議孩子做些積極的事,則可以撫平無力與愧疚,例如:畫一張圖慰問災區的人、或打電話問候親友、重新種植一棵受損的花木。同時,藉由防災教育的講解與演練,能讓孩子對事件建立起較正確的知識與態度,減少不切實的誤解和因想像而來的自責。
重複敘述創傷經驗
在內心極度紛亂焦慮或緊張時,孩子會用一再地反覆向你訴說自己所經歷到的災難,傳達心裡的種種擔心。
您可以這麼做
3~6歲的孩子的語言能力已明顯增進,能夠重述自己的經驗、故事,完整述說一件事的過程。當面對重大的事件之後,一再重述的過程,或許很煩人,但事實上是孩子重整經驗、修補創傷的時機;傾聽,可以讓孩子感到不孤單、有人支持。
在聆聽的過程中,亦需把握機會引導孩子,藉由對話同理或提供解決方案,如:當孩子說「為什麼發生這種事」、或「房子倒了…….」爸媽可以回應:「災害真的好可怕,幸好現在平安了」、「我們會先住到XX家,你可以和XX一起睡。」接納孩子反覆的述說,一次一次給予保證;並在實際生活行動中讓孩子知道,情形真的改善了,例如:路修好了、身體復原了,如此才能讓孩子逐漸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