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孩子,需要爸媽關心什麼? (下) 文章來源/學前教育月刊 撰文/黃美湄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與影響,事實上,孩子正以自身的發展能力和經驗,去感受並反應他所承受的強大壓力和傷害。爸媽細心地陪伴與守護,才能引導孩子克服以下的困境,把害怕與擔憂說出來,重新建立面對周遭的信心。
注意力與學習興趣的改變
面對事故,有些孩子在學習上會顯得更不容易專心,變得不喜歡原來感興趣的活動,甚至在他們的遊戲互動的內容裡,出現與災難相關的情節或扮演……
您可以這麼做
爸媽要協助孩子儘早恢復有秩序的日常生活,如:正常的用餐、睡眠、上課、遊戲等,讓孩子先透過規律節奏,感受到「不變」的安全感。若孩子對原本進行的活動失去興致,可轉換其他活動,靜態的如:講故事、畫畫、玩黏土、扮演、陪孩子談談事件的感受;動態的如:做體操、跑跑跳跳,鬆懈緊繃的身體與情緒,紓解之後才有能力回復活力與專注。此外,觀察孩子在遊戲中出現的相關情境,也有助於瞭解孩子對事件的看法與理解,並適時表達安慰或回答孩子的疑惑。
災難的記憶揮之不去
由於孩子已經能記得自己身邊所發生或人們所訴說形容的情境,使得災難過後某些不想要的、特定的受創影像及記憶揮之不去,也害怕災難會不斷地發生。
您可以這麼做
3~6歲的孩子逐漸能夠理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所發生的事件,也發展出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概念,記憶力也增強;但孩子還未能全面地理解事件的原委和因果關係,因此會加深對災難的害怕。
面對揮之不去的受創記憶,安全的保證是爸媽首先要提供的。保護孩子不重複受到強烈的視覺侵襲(如媒體上的特寫畫面),可降低負面記憶的增強。透過圖畫書或討論,可讓孩子瞭解災難雖可怕,但人類努力地不斷克服災難,學會保護自己的方法。請孩子參與整理一個防災急救包或幫忙簡單的環境整理,可讓他從具體行動中得到安定。
過度的焦慮不安
經歷重大災難,孩子會變得十分敏感,像是聽到救護車聲音就很緊張、窗戶稍有搖動就臉色發白,這些反應都傳達了孩子的焦慮與恐懼。
您可以這麼做
3~6歲的孩子已經逐漸分化出更為細微、複雜的情緒,像是驕傲、愧疚等深層的感受,同時有覺察自我以及他人感受的能力。而能力的增進,使孩子對外在的訊息可能變得比較敏感。透過家人的擁抱、拍撫,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害怕,我會陪著你。」進而分享自己的感受、說明周遭的動靜,如:沒事了,已經救出來了;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說說溫暖的故事,也會有幫助。
異常的退縮、靜默
處於極度不安的狀況下,有些孩子反而表現得特別沉默或退縮,不哭不鬧,卻也變得難以與人親近。
您可以這麼做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學習控制情緒,因此他們會嘗試告訴自己用「忍耐」的方式,來面對心裡不舒服的感覺;但不說話或特別安靜並不表示懂事或未受傷害。在引導時需讓孩子知道,現在不想說沒關係,但如果想說,或是哭一哭會覺得比較舒服,可以到爸媽懷裡發洩一下。如果孩子只想抱著心愛的玩偶、和玩偶說話,就讓他獨處吧!重要的是向孩子強調,只要他需要找人談談或共處,隨時都會有人支持他。
有些孩子願意用畫畫的方式發洩,或表達對人、事、物的懷念,這時,提供一些紙筆將是最好的支持。
出現難以管教的狀況
有些孩子無法面對壓力過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時,他們就會顯得煩躁不安,更加反抗、不聽話,出現激烈的行為。
您可以這麼做
3~6歲孩子的挫折忍受度還是有限,當他們無法承受時,會採取較為激烈的方式反應。如果孩子出現激烈的反抗行為或無法控制情緒,可先帶離當下的情境,到安靜的地方讓他發洩和喘息;盡量避免責備、動怒,此刻孩子需要的是安全的保證與舒壓。
大人忙著處理自己的事情時,若也能讓孩子做一些活動或家務,孩子會因為有明確的引導及參與而降低煩躁不安。爸媽也要留意自己是否較緊張、易怒,而造成家中氣氛不安;或因處於非常時期,對孩子的要求不自覺提高,以致於更難管教。如果爸媽試著先放鬆,並和孩子談談生活感想,表達自己仍然很愛他,抱抱他,也讓孩子知道自己需要安慰與擁抱,彼此都將從互相關心中得到支持。